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国内旅游暑期有望迎来全面复苏******
中新社重庆1月8日电 (记者 钟旖)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8日在重庆举办的“长江三峡文化旅游发展论坛”上说,预计2023全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恢复至疫前的70%至75%,入出境旅游人次有望恢复到疫前的三成到四成。
其中,受探亲访友、民俗休闲、亲子研学、冰雪和避寒需求增长的拉动,即将到来的春节假期将成为过去三年以来最值得期待的假期旅游市场,暑期则有望迎来全面复苏。
戴斌在论坛上就中国旅游经济作2023年展望。他说,2023年是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破题之年。
“2023年旅游经济将呈现‘稳开高走,加速回暖’的态势,季度增速有望环比走高。”戴斌指出,市场复苏不是回到过去,疫情对旅游偏好的影响将深刻改变旅游投资方式和供给行为。“人山人海吃红利,圈山圈水收门票”的时代已经过去,“走马观光逛景点,扎店购物吃回佣”的模式更不可能让旅游业重回黄金时代。
戴斌认为,经此一“疫”,中国城市的旅游消费中心和市场基础支撑地位更加突出,都市休闲、周边和近程旅游已经成为旅游投资基础支撑和创业创新的主引擎。相对于远离客源市场的传统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区度假区,那些人口净流入的城市,尤其是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00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居民存款高的大城市及其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城市和乡村,将成为旅游增量投资高地和创业创新策源地。
与此同时,旅游者在行程中将更加看重文化内涵和场景体验,旅游目的地的价值重点正在从“风景”转向“场景”。(完)
去芝加哥品味文化包容(海外学子看海外)******
图为芝加哥千禧公园地标雕塑“云门”。
芝加哥是美国现代主义的起源地之一,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楼就诞生在这里。时至今日,芝加哥仍然在建筑、艺术以及文学创作方面走在潮流前列。都会的繁华、激烈的变革与紧张的城市节奏,共同构成了芝加哥这座城市的面貌。
第一次来到芝加哥的游客会惊叹这座城市的繁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沿密歇根湖可以看到芝加哥最具标志性的天际线:那是一道绵延数公里、由芝加哥摩天大楼构成的城市地标。市中心的密歇根大道是奢侈商品和酒店的聚集地,到了夜晚灯火通明,车辆行人川流不息,被称作“华丽一英里”。
“或许每一座大城市都是这样,你会爱上它,也会讨厌它,但这都不会影响到它。”这是我在第一次去芝加哥后写下的感想。面对这样一座繁盛的都会,个体往往会感到渺小。在这样的城市里,变化如此之快,节奏这般紧迫,似乎每一个人都被无形的力量裹挟着前行,只要踏进芝加哥,不由自主变得和这座城市的居民们一样行色匆匆。
然而,当对芝加哥的了解愈发深刻后,我逐渐意识到这座城市在匆忙与浮华的背后,有着更为生动、深刻的一面。
芝加哥如今的建筑风格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1871年芝加哥遭受了一场巨大的火灾,老旧的木质建筑大约有1/3被烧毁。为了迅速地完成灾后重建,负责重新规划芝加哥城市建筑的工程师们尝试使用钢铁框架和箱式结构来搭建房屋,并用石砖和混凝土来建造外墙。
出乎意料的是,这种快捷的建造方式和坚固耐热的建筑结构完全符合工业时代的城市建设要求,因此这种现代建筑风格很快被美国其他各大城市所使用,被称为“芝加哥建筑学派”。现在芝加哥每年10月会有一个周末作为“建筑开放日”,城市的公共建筑向游客和市民开放参观并提供讲解,以供更多人了解芝加哥这座城市对现代主义建筑所作的贡献。城市规划者和工程师们的卓越眼光固然重要,如今芝加哥的繁荣昌盛同样离不开万千为此付出劳动和汗水的人们。
芝加哥还是一座文化包容性极强的城市。来到芝加哥的人一定不能错过著名的千禧公园和芝加哥艺术学院,它们代表着芝加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
千禧公园中央坐落着芝加哥的著名地标雕塑“云门”,这个长相酷似液态水银的雕塑会把周围的建筑和街道用一种哈哈镜式的扭曲方式折射出来,人与人、建筑与建筑在它的眼中都被融合成为一体,不再受现实中的界限所束缚。
芝加哥艺术学院更是充满了古典与现代的交融,18世纪的巴洛克风格雕塑、19世纪的印象派主义画作以及20世纪的波普艺术海报同时向观众呈现;从地域上来看,美国、欧洲、亚洲和非洲各地的艺术作品也都得到了同等的重视与体现。芝加哥的文化与艺术不只源于这座城市,它汇集了世界各地的精神财富。
留美期间,虽然我去过芝加哥多次,但仍期待继续探访。在我看来,芝加哥是现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它用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着世界各地的人与文化,将世界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不断拓展思想与文化的边界。
(许路明 文/图,作者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在读博士生)